一、先解决 “气泡问题”(气泡是胶线不均的重要诱因,需优先处理)
1. 气泡产生的核心原因
胶水搅拌 / 转移时混入空气(如人工倒胶、胶水静置不足);
储胶桶 / 胶管密封不严,负压吸料时吸入空气;
胶水粘度太高,流动时包裹空气,或点胶压力过大导致空气压缩释放;
胶水变质(如 UV 胶过期、硅胶受潮),自身产生气泡。
2. 针对性解决方法
(1)应急处理:排出已有气泡
胶水脱泡:将未使用的胶水放入真空脱泡机(真空度 - 0.09~-0.1MPa)脱泡 10-20 分钟,彻底去除内部气泡;无脱泡机时,可将胶水倒入透明容器静置 2-4 小时(加盖防尘),让气泡自然上浮破裂。
供胶系统排气:打开设备供胶管路的排气阀,手动推动胶泵,排出胶管、阀体内部的空气(观察出胶口,直到无连续气泡喷出再关闭排气阀);每次换胶或停机超过 1 小时,重启后需重新排气。
针头排气:开机后先空打 3-5 次胶水,或在废料区连续点胶 10-20mm,排出针头内残留的空气,再正式点胶。
(2)长期根治:避免气泡产生
胶水取用规范:倒胶时沿容器壁缓慢倒入,避免剧烈搅拌;使用密封储胶桶,减少胶水与空气接触(尤其易吸潮胶水如环氧胶,需氮气保护储存)。
设备密封检查:定期检查储胶桶盖子、胶管接头、阀体密封圈是否老化渗漏,若有破损及时更换,防止负压吸料时吸入空气。
调整胶水参数:若胶水粘度太高(>5000mPa・s),可按胶水说明书适当升温(如 25℃升至 30-35℃),降低粘度减少气泡包裹;避免使用过期、受潮胶水,开封后尽快用完。
二、再解决 “胶线不均匀”(粗细不一、断点、毛边)
1. 胶线不均的核心原因
点胶压力、速度不匹配(压力过大 / 速度过快导致胶量过多,反之则胶量不足);
针头规格与胶水粘度不匹配(针头太细易堵,太粗则出胶过量);
针头与工件距离(Z 轴高度)不稳定(距离太远胶线变细,太近则胶水堆积);
路径规划不合理(转角、启停时速度突变,导致胶量堆积或断点);
工件定位偏差或表面不平整(导致针头与工件距离波动)。
2. 针对性解决方法
(1)调整设备核心参数(最关键,优先尝试)
压力与速度匹配:遵循 “高粘度胶水→高压力 + 低速度”“低粘度胶水→低压力 + 高速度” 原则(例:UV 胶(粘度 1000mPa・s):压力 0.2-0.4MPa,速度 30-50mm/s;硅胶(粘度 5000mPa・s):压力 0.4-0.6MPa,速度 20-30mm/s);逐步微调,每次调整 10%,试打后观察胶线粗细。
设定 “启停缓冲”:在设备参数中设置 “起始慢进” 和 “结束慢退”(如启动时速度从 0 逐步升至设定值,结束时速度逐步降至 0),避免启停时胶量突变(尤其转角处,可降低转角速度至直线速度的 50%-70%)。
稳定 Z 轴高度:针头与工件表面距离建议设置为 “针头内径的 1-1.5 倍”(例:0.4mm 内径针头,距离 0.4-0.6mm);若工件表面不平整,可搭配 CCD 视觉定位或高度传感器,自动补偿 Z 轴高度偏差。
(2)优化针头与供胶系统
匹配针头规格:根据胶水粘度和胶线宽度选择针头(胶线宽度≈针头内径的 1.5-2 倍),避免用细针头打高粘度胶水(易堵且胶线不均);针头使用前检查是否有毛刺、堵塞,堵塞时用专用通针清理(或直接更换,针头为易损件,建议批量备用)。
保持供胶稳定:若使用压力桶供胶,确保压力桶内压力稳定(避免因胶水减少导致压力下降),可选用带稳压功能的压力桶;若为螺杆泵供胶,定期校准泵体精度,避免出胶量波动。
(3)改善工件与环境条件
工件预处理:清理工件点胶表面的油污、粉尘、水分(用酒精擦拭后晾干),避免胶水附着不均;若工件表面不平整,可定制贴合工件的治具,确保点胶路径平整。
控制环境温湿度:车间温度保持 20-25℃(温度波动会导致胶水粘度变化,进而影响出胶量);湿度控制在 40%-60%(高湿度易导致胶水吸潮产生气泡,低湿度可能导致胶水快速固化堵塞针头)。
三、常见场景问题排查(快速对应解决方案)
具体现象 大概率原因 快速解决方法
胶线有连续气泡,伴随断点 胶水未脱泡 + 供胶系统进气 1. 胶水真空脱泡;2. 供胶管路排气;3. 检查储胶桶密封
胶线前段粗、后段细 压力桶压力下降 / 胶量不足 1. 补充胶水;2. 调整压力桶稳压参数;3. 检查胶管是否堵塞
转角处胶量堆积(鼓包) 转角速度过快 + 无缓冲 1. 降低转角速度;2. 设置转角缓冲参数;3. 适当减小转角处压力
胶线整体粗细不均,伴随抖动 针头太长 / Z 轴高度不稳定 1. 更换 shorter 针头(如从 12mm 换成 6mm);2. 校准 Z 轴定位精度;3. 启用高度传感器
胶线有毛边、飞丝 胶水粘度太低 + 速度过快 1. 降低点胶速度;2. 适当提高胶水粘度(或降温);3. 更换内径略大的针头
四、长期预防维护建议
胶水管理:建立胶水台账,避免使用过期产品;开封后未用完的胶水密封冷藏(按说明书要求),下次使用前回温至室温并脱泡;
设备维护:每周清洁针头、阀体、胶管(用适配溶剂如酒精、丙酮,避免胶水残留固化堵塞);每月检查密封圈、传感器、Z 轴导轨,确保设备运行稳定;
参数保存:针对不同产品、胶水,保存对应的点胶参数(压力、速度、路径),下次切换时直接调用,避免重复调试;
定期校准:每季度校准点胶机的出胶精度(用电子秤称量固定路径的胶量,误差控制在 ±3% 以内)和定位精度(确保路径偏差≤0.05mm)。
总结
解决 “气泡 + 胶线不均” 的核心逻辑是:先排除气泡(胶水 + 供胶系统),再稳定出胶量(压力 + 速度 + 针头),最后优化路径与定位(设备 + 工件) 。多数问题通过调整参数、脱泡、更换针头即可快速解决;若问题持续,需检查设备硬件(如泵体精度、导轨磨损)或胶水质量,必要时联系厂家技术支持。